一件乾隆清宫执壶竟有罕见的“中西联名”,揭开铜胎画珐琅器的神秘面纱
一件乾隆清宫执壶竟有罕见的“中西联名”,揭开铜胎画珐琅器的神秘面纱
一件乾隆清宫执壶竟有罕见的“中西联名”,揭开铜胎画珐琅器的神秘面纱
“遥望奥林匹斯——古希腊人的理想生活(shēnghuó)”展览现场。
在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州,当地儿童展示制作的(de)“纸鸢造梦·框景成诗(shī)”作品。
“亚述之王:亚述巴尼拔(bāníbá)”特展上的文物。
(文章(wénzhāng)配均图由作者提供)
日前,由国家文物局(guójiāwénwùjú)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、北京市文物局、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(dìsānjiè)策展人论坛(lùntán)(lùntán)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。作为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(zhǔhuìchǎng)配套活动之一,论坛邀请国内(guónèi)多个博物馆的策展团队代表,分享策展理念与思路。通过案例剖析、专家点评、现场互动等方式,老中青三代策展人从不同视角对博物馆策展进行了探讨与交流。
本报约请苏州(sūzhōu)博物馆、安徽博物院、天津博物馆相关策展人,通过讲述各馆(gèguǎn)近年(jìnnián)策划的国际交流展,展现博物馆在中外文化交流、文明互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。
一方展厅(zhǎntīng),交汇温润星光
去年夏天的一个(yígè)寻常午后,我照例来到安徽博物院“遥望奥林匹斯——古希腊人(rén)的理想生活”展览的展厅。这是我策划实施的一台国际引进展,我常会(chánghuì)到展厅观察观众的参观状态,和他们交流。
那天,我发现一位(yīwèi)年轻的女孩驻足(zhùzú)古希腊诗人品达雕像前(qián),默默地与“品达”对(duì)(duì)视良久,那份专注的凝视吸引着我站在旁边看了很久。突然,她对着“品达”笑了一下,这一抹会心的笑容瞬间击中了我。于是我上前询问她为何对这件展品情有独钟。女孩告诉(gàosù)我,品达雕像让她想到(xiǎngdào)了老家歙县的牌坊。她说,古希腊人给品达塑像,是为了纪念这位诗人,歙县的牌坊也是为了纪念表彰杰出的人,这是人类在用不同的方式颁发出同样意义的勋章。
她的(de)这番话让我回想起开展当天的凌晨。我站在(zài)展厅(zhǎntīng)中央,环顾四下,看着那些跨越山海而来的文物和我们(wǒmen)院藏文物一起(yìqǐ),在灯下泛着温润的光,像是(xiàngshì)散落在时间长河里(lǐ)的星辰。那一刻,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拾星者,得以用展线作银梭将它们串联成新的星图——这星图里有雅典娜的荣光,也有西王母的“神性”;有陶绘酒罐的多彩,也有青铜酒器的厚重。不同文明的星光交汇于(yú)一方展厅间,文物虽不会说话,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掷地有声的宣言——文明的故事从来不是孤立的叙事,文明更从无高下之分,虽有山海之隔,仍可同频共振。
策划这台展览时,我一直在(zài)思考如何能让观众与(yǔ)展览产生共鸣共情,进而有所感、有所思、有所得。在阅读了大量资料又系统梳理展品后,我选择以全人类共同(gòngtóng)的命题——对“理想生活”的追寻作为展览主题,又设计了器物(qìwù)层面的直接对话,选择3件安徽博物院的馆藏(guǎncáng)文物,从器物自身的文化意义、图像内涵、创作技艺与艺术表征(biǎozhēng)方面,同古希腊文物展开对比(duìbǐ),实现古代(gǔdài)中国文明与古代希腊文明之间具象且(qiě)直观的交流与对话,也让观众感知“和羹之美,在于合异”,所谓文明互鉴,并非将差异熨平成雷同的布匹,而是让每根丝线在交织中愈发光亮。
近期,我们正在(zài)筹备输送至日本展出的“徽州(huīzhōu)古建筑文化展”。为了(wèile)讲好(jiǎnghǎo)故事,我们到徽州地区调研展品、拜访三雕技艺传承人,期望能在展览中加入(jiārù)更多鲜活的元素,设置更多互动的空间,让日本观众不止能看到,也能触摸到,更能参与到,通过指尖的温度和参与的快乐更深切地感知徽州文化的精妙。
站在新安江畔看着江上来往的(de)船只,我想或许我们也是这文明长河上小小的摆渡人,以展览(zhǎnlǎn)为舟楫,载着文明的物证,在世界的港口(gǎngkǒu)穿梭(chuānsuō)。当展览落幕、作品归航,真正留下的或许不是某一件具体(jùtǐ)艺术品的精美,而是不同文明对视时产生的微妙震颤。这种震颤在岁月的长河中转瞬即逝,却能在人类文明的深海里激起涟漪阵阵。
博物馆的(de)(de)展厅可以丈量,但文明的疆域永远辽阔,当我们以开放之姿搭建对话的舞台,那些建筑构件上的斑驳、刻刀上的流转、雕塑上的神性(shénxìng)、屋檐下的烟火,终会在人类共同的精神原乡相遇、相知。
双向对话(duìhuà),书写生动篇章
在天津(tiānjīn)文化中心,坐落着一座已有107年历史的百年大馆(dàguǎn)——天津博物馆。在做好文化传承(chuánchéng)与发展的基础上,天津博物馆正以文物为笔(wèibǐ),让静态的文物成为动态的文化使者(shǐzhě),深耕“引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双向交流,在“一带一路”的画卷上书写着中外文明互鉴的生动篇章。
2024年5月,天津博物馆的(de)“瞬间与(yǔ)永恒——波兰琥珀文化艺术展”受到广泛关注。展厅现场(xiànchǎng),波兰琥珀雕塑《猎豹》吸引了(le)众多摄影爱好者,与天津博物馆藏清代琥珀卧兽形成奇妙对话,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的张扬,在(zài)琥珀的晶莹中达成美学共识。期间,波兰驻华大使馆专门(zhuānmén)为展览组织创制(chuàngzhì)了3件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蛋雕作品,黑色蛋体上雕刻的图案分别为中国国宝大熊猫和波兰野牛,体现了中、波两国文化元素的交融。
2024年10月(yuè)至2025年2月,天津博物馆举办的“黄金武士与富饶草原——哈萨克斯坦(hāsàkèsītǎn)历史文物展”吸引125万观众(guānzhòng)。展览不仅全面展现哈萨克斯坦草原文明的辉煌,实证丝绸之路上的交往(jiāowǎng)交融交流,还(hái)通过主题芭蕾、特色体验和学术研讨,深化了中哈文化交流。
去年6月,天津博物馆团队(tuánduì)带着精心筹备的“东方雅韵”主题展踏上(tàshàng)白俄罗斯的土地,在莫吉廖夫州立艺术博物馆精彩(jīngcǎi)亮相,这也是(shì)津莫结好五周年的特别献礼(xiànlǐ)。展览中的展品宛如一扇扇窗户,透过它们,海外观众得以(yǐ)一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其中,以天津博物馆代表文物“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”为原型的工艺品格外引人注目。展览现场,天博青年策展人赵晓月注意到一位白发老人长久地站立在展柜前,当讲到这件瓷器融合了诗书画印4种艺术形式时,老人突然用俄语(éyǔ)说“这和我们的珐琅彩有奇妙的呼应”。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,让我们深感欣慰、备受(bèishòu)鼓舞(gǔwǔ)。
不久后的9月,“东方雅韵——中国文化艺术展”2.0版本及“天涯共此时”中秋文化体验活动在(zài)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举办。天津(tiānjīn)博物馆首次将体验工坊(gōngfāng)带进马德里社区,当地儿童(értóng)在欢声笑语中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技艺,一位当地女孩专注地用拓印工具复刻杨柳青(yángliǔqīng)木版年画,她指尖起落间,寓意吉祥的“连年有余”图案逐渐(zhújiàn)清晰。工坊结束后,大家拿着自己拓印的团扇、亲手捏制的中秋兔子与老师合影,还放飞了(le)自己动手着色的迷你风筝。
今年10月,天津(tiānjīn)博物馆将开启一段新(xīn)的文化交流之旅(zhīlǚ)。60件(组)珍贵文物藏品将远赴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,举办“文明印记——中国古代工艺文物精华展”。青年策展人乔岳和她的同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(chóubèi),希望通过文物,向海外观众展现中国古代工匠的无穷智慧与创造力,传递中华文化数千年来对(duì)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。
从渤海之滨到第聂伯河畔,从华北平原到哈萨克草原,天津博物馆的文物(wénwù)之旅仍(réng)在继续(jìxù)。日前,与拉脱维亚的首次合作展览也即将拉开帷幕。这些项目不仅是展览的叠加,更是文明对话的升级。这些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,也诠释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(zhēnlǐ):文明因交流而多彩(duōcǎi)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
一(yī)年一展,看见世界文明
在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(bówùguǎn)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,苏州博物馆联合大英博物馆举办的“亚述之王:亚述巴尼拔”特展获评第二十二届(2024年度)全国(quánguó)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“国际及港澳台(gǎngàotái)合作奖”。
“亚述(yàshù)之王:亚述巴尼拔”特展是苏州(sūzhōu)博物馆“世界文明史”系列展览的第三期。在此之前,苏州博物馆已经陆续推出了“罗马:城市与帝国(dìguó)”特展和“古希腊人:运动员、战士与英雄”特展。
做这个系列(xìliè)的(de)初衷,是有感于国外博物馆能长时间展出中国文物,而中国的博物馆往往很难长时间展出国外文物。我们(wǒmen)希望能改变这个现状,让中国观众无需走出国门,就能感受世界文明的魅力。苏州博物馆整个“世界文明史(wénmíngshǐ)”系列展都对观众免费开放,以一年一展的形式(xíngshì),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、内容丰富的视觉与思想盛宴。
不同于我们此前举办的古罗马与古希腊(gǔxīlà)题材特展,“亚述(yàshù)”对国内观众(guānzhòng)来说,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。如何将这个一度湮没在风沙中的文明古国呈现在观众面前?我们策展团队从(cóng)内容、展陈、数字化、传播、文创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。
在展览叙事上,“亚述之王:亚述巴尼拔(bāníbá)”的(de)策展切口非常小(xiǎo),选择(xuǎnzé)以亚述帝国全盛期的君主亚述巴尼拔为关键人物展开叙述(xùshù)。考古文物所呈现的亚述巴尼拔,兼具了帝王、军事家、学者、诗人、图书馆缔造者、猎狮勇士等不同身份。我们(wǒmen)就从他传奇的军事成就和重视文化艺术传承的两个特质出发,设置(shèzhì)了8个单元,全方位展示亚述帝国的辉煌历史(lìshǐ)与丰富内涵。展览精选149件涵盖浮雕、家具、配饰等门类的大英博物馆藏亚述精美文物,其中大多数文物是首次离开英国展出。
在丰富展览故事性和审美价值的同时,我们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展示亚述(yàshù)考古与亚述学研究历程以及亚述遗址保护等(děng)当代学术面向(miànxiàng)。比如,在展览第四(dìsì)单元,我们重点展出《吉尔伽美什史诗》等众多曾经收藏在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泥板文献。它们记录了亚述的社会生活与亚述人的精神世界,也反映了亚述图书馆的组织(zǔzhī)方式。
浮雕类文物的艺术(yìshù)呈现原本是较为平面的,经过漫长的历史(lìshǐ)变迁,观众(guānzhòng)很难想象这些图案和景观原本的面貌。为了帮助观众沉浸式感受亚述艺术魅力(mèilì),我们结合前沿技术与研究成果(yánjiūchéngguǒ),尝试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,用投影复原浮雕文物的色彩。同时引入气味体验、填色体验、场景复原、动画展示等多重感官的形式(xíngshì)设计,让观众的感受变得更加立体、多元。
在全景呈现(chéngxiàn)亚述文明的同时,我们还希望用展览语言,增进文明交流互鉴。2024年7月,苏州(sūzhōu)博物馆(bówùguǎn)推出“东周时期的洛阳与苏州”特展(tèzhǎn),与“亚述之王:亚述巴尼拔”特展,共同呈现了同一历史时段中外文明的精彩对话。
通过(tōngguò)系列展讲述世界文明(wénmíng)的历史(lìshǐ)其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本次展览结语采用拉丁谚语“循此苦旅,以抵繁星”。很多观众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反馈(fǎnkuì)给我们,他们很喜欢这样“留白式”的收束。我们也相信,文明交流的历程也许是一段段“苦旅”,但通过一个个“世界文明史”展览的多元(duōyuán)呈现,总能让更多人(rén)找寻并感受到人类多元文明的璀璨星光。
来源(láiyuán):人民日报海外版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