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,讲了一位甬籍科学家的故事

体育正文 272 0

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,讲了一位甬籍科学家的故事

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,讲了一位甬籍科学家的故事

近日,2025年全国(quánguó)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在北京举行,活动以(yǐ)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,围绕中国(zhōngguó)科学家博物馆珍贵馆藏精品,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,展现(zhǎnxiàn)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爱国、创新、求实、奉献、协同、育人精神的鲜活形象。 活动现场,举行(jǔxíng)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藏品捐赠入藏仪式(yíshì),为科学家代表钱七虎(qiánqīhǔ)、魏江春、张焕乔、马玙、高登义,以及科学家李四光、童第周、闵嗣鹤、吴中伟、黄旭华、王永志(wángyǒngzhì)的亲属代表颁发捐赠入藏证书。 活动现场(叶健供(yèjiàngōng)图) 与宁波籍科学家童第周的(de)相关藏品,是一幅由当代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作画、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词的《睡莲(shuìlián)金鱼图》。 “这幅画,有一条(yītiáo)特殊(tèshū)的金鱼(jīnyú)。跟其他双尾巴金鱼不一样,它只有一条尾巴,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通过一次(yīcì)又一次复杂精细的克隆实验而诞生(dànshēng)的单尾金鱼,被誉为‘童鱼’。”当天,宁波鄞州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朱海燕受邀到活动现场讲述“童鱼”国画的故事。 朱海燕表示,童第周从小就用(yòng)竹片解剖小溪里的鱼,练就(liànjiù)了一双灵巧的双手,为他一生从事的实验胚胎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 据介绍,童第周提取了(le)鲫鱼卵子细胞质(xìbāozhì)中的核糖核酸,注入(zhùrù)到金鱼的受精卵中,成功孵化出了320条的金鱼,其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鲫鱼的单尾。“童鱼的成功证明了细胞质也能改变遗传性状。” 童第周的故事,引发现场阵阵掌声(zhǎngshēng)。 童(tóng)第周故居(叶健供图) 童第周,1955年(nián)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,是中国实验胚胎学、海洋科学研究(kēxuéyánjiū)的主要奠基人,被誉为“中国克隆之父”。1902年出生于宁波鄞州,1927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(dàxué)。1930年,童第周赴比利时比京大学留学,1948年应邀到耶鲁大学(yélǔdàxué)任客座研究员。1949年3月,新(xīn)中国成立前夕,童第周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,克服种种阻力,再次(zàicì)回到山东大学。 童第周在中国科研领域奋斗数十载,领导筹建了中国第一所海洋研究(yánjiū)机构、组建了中国及亚洲地区唯一的发育生物学研究所。他曾任教于山东大学(shāndōngdàxué)、同济大学等多所院校,培养了大批一流(yìliú)专业人才。 多年(duōnián)来,童第周的(de)故事,激励了无数学子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《一定要争气》的课文(kèwén),讲述的正是童第周青少年时期立志为自己、为祖国争气而(ér)勤奋学习、刻苦钻研的故事。(成良田 叶健)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(xīnwénxiànsuǒ),24小时报料热线(rèxiàn)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(wénzhāng)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(yuánchuàng)的(de)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,讲了一位甬籍科学家的故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